文化溯源 · 2014 年 11 月 23 日 3

宗族的力量:门阀政治

这篇文章的开头是元宵之前写的,然后就这样晾在那里两个月(我也不知道发出来的时候是几月了),直到今天发生一件事情才想起来。今天把周末轮班值完就直接往火车站赶了,回去送点东西同时也是搬行李来长沙,由于今天才买票,错误的估计了调整之后的运力,等我买票的时候已经没有坐票了。好吧,写完前面这句话,又是小半个月过去了,似乎这篇文章永远都要写不完了,请原谅一个拖延症患者,对于我来说,时间永远都“还很多”。

这几天看知乎,发现又有人掀起了一波黑汉语黑中文的趋势,似乎互联网也回到了民国新文化运动那个全盘自我否定的年代。有题主就说了,汉语里面把亲戚分那么清楚,舅舅、叔叔、表姐什么的都有专用的名词,甚至还有多种叫法,而英语里面都是unclecousin这样含糊地叫。然后下边的回答里边就有人一针见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最重要的恰恰是家族与血统的文化。在中国,自古治家就是一门学问,可以提到治国高度来看的学问。血统与乡情是最好的凝聚力,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血统、亲情、家族等标签,在古代并不如现在一般无力。

微信上加入了亲戚们的群聊,设置为不提示消息,只是有时间的时候都会进去看看,看看我哥我嫂子我小姑还有我多年不见音信现在终于回家了的姐姐在群里刷消息,看看下一代的几个小屁股的照片,一种血浓于水的感觉就会浮上来。亲人,天生就是可以依靠的对象,就是可以信任的对象,特别是当你客居他乡,身边没几个认识的人时,你总会情不自禁地走回到过去。而亲人们则不断推动着你前行,没有工作中的那种压迫感,不需要戴上面具,这些最熟悉你的人们早知道你面具之后的模样。

好了,煽情够了,该扯回正题了,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开始了解五姓七宗(或者七姓十家)的时候,然后溯源而上,一直看到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一方的时代。看三国的时候,和室友一起讨论袁绍家的几代位列三公,当时还没意识到什么宗族的问题,只是觉得袁绍家族当官的很多,实际上,从隋唐开始科举之前,特别是魏晋,世家大族就是决定朝堂的最大力量。后来我们说为官有荫补一途,也就是官员的儿子是无需科举便做官的,只是起步稍微低一点,有宋一代,荫补为官是很被看不起的,书生的朝代嘛,惟有读书高。

如果说两宋是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那么魏晋的最好写照就是“王与马,共天下”,皇族和望族之间的关系,远胜于后代,同样,过于依赖藩王和望族的政策也让晋尝到了八王之乱的滋味,从而开始了五胡入主中原的篇章。对于汉人来说,五胡乱华是巨劫,中原汉人,十不存一,或被屠,或客居南方,成为了今日的客家人,也就是我的祖先们。但是五胡乱华没能灭亡宗族,反而让宗族的力量大增,中原那些难离故土的人们,只能结社自保,中原大地,城堡四起,小者聚而为寨,大者筑而为城。汉族血统,在胡虏肆虐的中原汉人故土,就是最大的凝聚力。由此也可以看出为何后人为何要杜撰出一个不知有无的“杀胡令”,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在那个年代就是圭臬。屠汉令杀胡令下,异族贱如刍狗,宗族就是在这样的年代里存活、壮大,直到鲜卑统一北方,建国号魏之后,汉人宗族反而越来越壮大,最后在鲜卑人的朝廷当中,居高位者愈多。

再到隋唐两代一统,北方经过几百年蓄力的山东望族与关陇望族成为了政坛当中最活跃的力量,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魏征此人。虽然在历史书上我们都说魏征是个谏臣,对唐太宗帮助很大,但是实际上呢?虽然魏征死的时候李世民假惺惺的哀嚎了几句,摸了几把眼泪,但是没过多久他就踢着大锤把魏征的墓碑给碎了,为什么?这就要从魏征的出身说去了,魏征出自唐代势力最大的族群——山东望族,人称五姓七宗当中的一支,正是唐代皇室极力打压的对象,而魏征作为一个谋臣,并没有大公无私的觉悟。相反,他还处处为山东贵族谋福利,同时,魏征本是李建成帐下谋臣,一直想着怎么弄死李世民来着,就算李世民再怎么大度,碰上一个阴阳怪气的臣子,心里也不会有多舒服,而且作为山东贵族的代言人,魏征可没少让李世民吃瘪。

唐代是世家望族的巅峰,然后止于黄巢,黄巢投关东大族几十人于黄河之中,典型的农民暴发之后的嘴脸,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然后中原大乱,再到契丹人入中原,中原大族即使还存在,也早不如昔日只风光了,出将入相,世家子弟最好的舞台随历史远去了。诚然宗族制度有很多弊病,但是宗族更是汉文明得以传承的原因,没有以宗族为核心的抱团行为,或许中原汉人就不是十不存一而是被全灭了,如同西夏党项羌。作为一个客家后裔,更是对这种宗族制度报以敬意,客家人是非常重视传统的,实质上,就是重视宗族,重视家庭。客家人在闽则筑土楼自保,在粤、湘则聚族而居,不是没有原因的。

3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